首页 > 行业新闻 > “国家队”纷纷布局氢能产业,“氢时代”要来了吗?

“国家队”纷纷布局氢能产业,“氢时代”要来了吗?

时间: 2019-05-16 来源: 绿青网 作者: 刘畅 打印 字体


氢能具有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等优点,被视作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首次将氢能写入工作报告,氢能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顶层关注。


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氢气使用量将达到1亿吨,占我国终端能源结构的10%以上,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近12亿吨。



优势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表示,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氢能源产业发展。早在2006年,实际上,国家中长期的科学发展纲要里面就对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进行了规划。在后来中国制造2025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上,也把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了一个发展的主要方向。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里面也包括了氢能和燃料电池应用。特别是2019年的两会,总理在两会政府报告里面明确写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当前整个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掀起了高潮,现在看来,在北京、上海、天津,包括湖北、重庆、浙江、广东都开始了汽车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和商业化的试运行。



实际上,中国制氢的工业基础还是很雄厚的,制氢能力在全世界也是排在最前面的。


在氢还没有作为重要能源的时候,它作为催化剂、作为还原剂大量应用,比如合成氨炼油加氢,我们大概有每年2500万吨的氢的产能,产量也在2000万吨以上,这在全世界是排第一的。这里边有97%的氢气来自于化石能源,煤气化制氢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制氢大概在300万吨以上,工业副产氢大概在800万吨以上,包括电解水制氢也在100万吨左右。当然,我们工业副产氢现在可以达到99.999%的纯度的氢气,我国未来开发氢气潜力巨大,市场巨大,我们的商业用车、港口用的卡车、物流车,只要我们要用的乘用车,数量加起来都是很大的。


政策


在氢能发展上,我国目前明显落后于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为了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推进我国能源革命和能源转,今年以来,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支持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


1月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鼓励各地组织开展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建设一批加氢示范站



3月,全国两会期间,氢能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而两会结束后发布的修改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首次被写入了其中,这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2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表示,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加氢和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过渡期期间,销售上牌的燃料电池汽车按2018年对应标准的0.8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和新能源公交车补贴政策另行公布。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中,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加氢站等内容被列入第一类(鼓励类)的第五项(新能源)中。


国际


“氢能社会”是指以氢为主要能源的经济社会,氢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工业和电力等各个领域。近年来,被称作终极能源的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各国相继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


美国有Air Products、Praxair等世界先进的气体公司,并且有技术领先的小规模电解水制氢公司,同时还掌握着液氢储气罐、储氢箱等核心技术。液氢方面,美国在液氢生产规模、液氢产量、价格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日本是资源短缺型国家,因此非常积极的探索石油以外的其他能源,日本政府对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推广力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大的。目前,日本在家庭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固定电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作方面都是最成功的。



德国在氢能方面的推广应用走在欧洲前列,在燃料电池车、通信基站、家庭热电联电站、加氢站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德国在2015年成立了H2 Mobility企业,主要是为燃料电池车在全国打造氢基础设施,将为燃料电池车在德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韩国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也有很大的野心,但是其相关技术实力较欧美日略差一截。以现代等汽车企业为依托,韩国政府未来五年内用于氢燃料电池以及加氢站的补贴将达到20亿欧元。目标是到2022年为1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1000辆氢气公交车提供资金。最重要的是,资助计划包括310个新的氢气加气站,政府还会制定使用法规。


央企


在前景一遍大好的形势下,诸多中央企业纷纷着手布局氢能产业。据统计,目前已经有核能、电力、设备、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汽车、船舶、钢铁、军工领域的20家中央企业入场。


核能领域: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领域: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领域: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石化领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节能领域: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领域: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船舶领域: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钢铁领域: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军工领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综合自能链 、央视财经 、OFWeek氢能、能源杂志等内容





返回列表

上一篇: “消纳责任权重”机制启动,可再生能源消纳再添一重保障

下一篇: 中美贸易大战,光伏行业会遭“池鱼之殃”吗?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