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中美贸易大战,光伏行业会遭“池鱼之殃”吗?

中美贸易大战,光伏行业会遭“池鱼之殃”吗?

时间: 2019-05-15 来源: 绿青网 作者: 刘畅 打印 字体


中美贸易摩擦又升级了。


美国先是对2000亿元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之后,又扬言将启动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的行为。


随后,中国发起了反击。近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将对2493个税目商品实施加征25%的关税,其中,太阳能电池、逆变器以及变压器等光伏产品确定征收25%的关税。


若中美双方撕破脸,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多大影响呢?


情况或许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



事实上,中美双方在光伏领域的纷争,可以称得上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了。


美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俗称“双反”),并于2012年确认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4%至47%的关税。彼时,中国光伏产业刚刚起步,处于“两头在外”的困局,无论是生产原料还是最终的产品输出都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联合欧洲在2011年前后掀起的“双反”令我国光伏产业损失惨重。一大批国内光伏企业倒闭,曾经风光无限的尚德、赛维、英利都受到重创。


2011年-2012年,美国联合欧洲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制裁取得了完胜,我国光伏产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在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之后,国家适时出台了光伏补贴政策,开始扶持国内光伏企业,引导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2013年国家补贴政策出台以后,我国光伏产业逐渐回暖,并踏上了飞速发展通道。


2014年,美国又发起了第二次光伏“双反”,最终确定了高达26.71%至165.04%的反倾销税以及27.64%至49.79%的反补贴税。但是2014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发展重心已经主要在国内市场,美国的二次“双反”再也无法动摇我国光伏产业的根基。


2017年9月2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就光伏电池及组件全球保障措施调查(“201”调查)作出损害裁决,一致认为:在Suniva、SolarWorld的第201条贸易请愿书中,认定有重大的伤害。USITC调查发现,美国光伏产品的进口激增,导致美国太阳能制造行业大幅缩水。


2018年1月23日,基于“201”调查结果,美国对全球进口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征收特别关税,其中主要针对中国光伏产品。201法案最少实施4年,最多可以延长至8年;201针对全球市场征收30%的税,但对于中国企业,要叠加“双反税率”。目前,美国对于中国大陆的双反税率基本都在65%以上。两个叠加,中国大陆出口美国的组件要征收80%以上的税率。


2018年4月3日,美国根据301调查结果,公布拟加征301关税的500亿美元中国商品清单,涉及光伏零部件。


2018年9月24日,美国开始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太阳能光伏产品赫然在列。


2019年3月4日,韩华新能源美国公司、韩华新能源与先进材料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要求对太阳能电池启动337调查。指定应诉方包括中国四大光伏企业的两家:晶科和隆基。


……


美国曾是中国光伏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国。随着美国不断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调查和增加关税,美国市场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地位逐年下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至今,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几乎为0。然而,这并不影响中国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出口的快速增加。


去年中旬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增税清单上,就涉及到光伏逆变器、附带微型逆变器的太阳能电池板,但2019年1~4月份的数据也印证了,中国光伏逆变器的主要海外市场并不是美国,主要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也给中国的光伏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例如2018年8月,欧盟宣布,对话光伏产品的双反税率于9月3日到期后终止,随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大幅增长。


此外,中国通过海外设厂,也可以绕过美国的关税壁垒。据CPIA统计,我国已有超过20家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布局产能;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综上所述,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再升级,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有限。


事实上,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426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74亿千瓦,连续第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2018年新增装机44.3GW,连续第六年保持全球第一。与之相比,2018年美国光伏新增装机11.36GW,累计装机量为64.2GW,昔日全球第一光伏大国的地位早已被中国替代。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美国的重压,中国的光伏行业只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本文综合自 智汇光伏、光伏盒子、OFweek太阳能光伏、能源100、华夏能源网等内容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国家队”纷纷布局氢能产业,“氢时代”要来了吗?

下一篇: 当我们在谈论环保寒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