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数读“十四五”双碳成绩单!我国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

数读“十四五”双碳成绩单!我国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

时间: 2025-07-09 来源: 能碳视界 作者: 打印 字体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有绿色低碳领域有哪些要点?请见下文梳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 郑栅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这五年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个方面。“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我们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循环”快速发展,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我国的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能源方面,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这些用能最高峰时段,群众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中国以实际行动引领全球绿色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维护世界公平正义。我们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戈壁荒滩成了绿色电源,实现了治沙、增收的有机统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春临


“技术增活力,绿色添动力”,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智能绿色。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作业时效领跑全球。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大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周海兵


中国多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现行版本总条目已达1474条,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外资企业投资鼓励目录内的项目,可依法享受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中国对重大外资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问题。中国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过境免签等政策持续扩容,为外商来华考察洽谈提供了便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春临


聚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突破重点行业改革难点。比如,在要素资源领域,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组建了国家数据局,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了连续运行,南网5省区现在已经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国网、南网实现了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到了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已经高达63%。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周海兵


我们坚持开源节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重点领域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存量方面,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增量方面,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


绿色生活方式持续转变。我们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


返回列表

下一篇: 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五大行业强制消费绿电绿证!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