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22日,在经历了暴雨、火灾、酷热与激烈的政治争论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终于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落下帷幕,比原计划延迟超过24小时。谈判多次濒临破裂,直至持续至凌晨的最后努力才得以挽回,通过了题为《全球动员: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Global Mutirão)的最终文本。“Mutirão”在巴西原住民语言中意为“集体努力”,在日益分裂的国际格局中,这一共识显得尤为脆弱而珍贵。
本次大会恰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首次在气候危机的核心区域举办的气候大会。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与全球期待,各方围绕资金、能源转型、贸易与国际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激烈博弈,期望为未来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方向。
化石能源:最大争议
“化石燃料退出路线图”成为本次谈判的最大争议焦点。
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最主要的成因。在COP28会议上,各国首次就“能源系统需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达成共识。
在COP30期间,加速淘汰化石燃料承诺获得了包括英国、多数欧盟国家、哥伦比亚及小岛屿国家在内的80多个国家支持。他们主张将“化石燃料淘汰路线图”写入主协议,并在最终文本中明确写入“逐步淘汰(phase-out)”。然而,沙特、俄罗斯和印度等化石能源生产国坚决反对,认为不应通过国际协议强制规定统一的时间表与路径,而应允许其利用化石燃料资源发展经济。反对阵营同样超过80个国家,但未公开具体名单。
协议草案中原本包含明确的淘汰内容,但在谈判最后阶段,所有强制性表述均被删除,仅以“自愿参与”形式将转型路线图纳入附属倡议。最终成果仅提及COP28关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阿联酋共识”,并将该议题转至由巴西主席国牵头的“自愿性无化石燃料转型路线图”——该倡议不具备强制性与法律约束力,相关成果将在COP31进行汇报。
尽管未设定具体路线图,最终文本提出设立“贝伦1.5°C使命”(Belém Mission to 1.5)与“全球实施加速器”(Global Implementation Accelerator),分别由COP30与COP31主席团牵头。
前者聚焦减缓、适应与投资合,旨在加快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以维持实现《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可能性;后者聚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甲烷减排、碳移除路径、绿色工业体系构建及多边开发银行改革,强调通过资金引导、技术合作与政策协同,推动“可复制、可扩大”的减排项目。二者与“气候高级别倡导者行动议程”互补,若设计得当,有望为未来化石燃料转型铺平道路。
资金议题:空有共识
尽管未列入正式议程,气候资金问题无疑是COP30的核心议题之一。
COP29曾决定设立新的集体资金量化目标(NCQG),即到2035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动员至少3000亿美元公共资金,并通过公共与私营部门合力将总量扩大至1.3万亿美元。由此衍生的“谁来出资、如何问责”问题,成为COP30谈判的最大难点。
COP30围绕NCQG展开讨论,重点在于如何落实《巴黎协定》第9.1条下的公共资金承诺,扩大气候融资规模。最终版协议要求,最迟2035年前,将适应资金至少提高至3倍(即从每年400亿美元提升至1200亿美元),并敦促发达国家明确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资金的路径。会议也就损失与损害基金的管理框架达成进一步共识,部分国家承诺增加捐款。
协议的一项重要进展是设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气候资金工作方案,目标是在将发展中国家每年获得的气候资金扩大至1.3万亿美元(来自公共与私人来源),其中核心目标仍是落实公共资金年均3000亿美元的动员目标。该工作方案将由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位主席共同主持。
尽管资金议题在文本上有所推进,但仍未解决如何弥合资金缺口的关键问题,沦为缺乏实操性的“框架性共识”,使“落实”仍是一项未竟任务。
总体而言,气候资金议题呈现出 “方向存在、力度不足” 的特点。最受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适应资金,既未明确资金分配标准与增资时间表,也未规定责任分配与执行路径。与此同时,原定更具紧迫性的2030年目标被推迟至2035年,进一步削弱了承诺的约束力。
适应议题:流于口头
本次大会的重要预期成果之一是建立全球适应目标(GGA)的指标体系,以指导各国监测与报告适应进展。
最终通过的60项指标清单虽涵盖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性别响应等方面,却在闭幕前的临时修改中削弱了技术可信度,使其在操作层面面临障碍。部分国家对指标文本提出异议,后续修订工作模糊,技术流程可能延至2027年。这意味着该指标体系未能有效指导各国撰写第二份《双年透明度报告》,适应议题可能再次错失全球盘点的展示窗口。
同时,历经两年谈判的国家适应计划(NAP)评估机制也终于达成一致。该决定肯定了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规划和实施方面取得的进展,也指出其在获取资金和气候信息方面面临重大挑战。文本强调应整合土著知识、传统知识与性别响应方法,并认可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和生态系统适应的重要性。
然而,评估文本未提出扩大对发展中国家NAP支持的具体路径与资金来源,也未涵盖适应主流化、生物多样性战略协同等关键内容,更未将适应资金与GGA指标体系紧密衔接。GGA仍停留在“提升适应能力、增强韧性、降低脆弱性”的宏观层面,缺乏可量化的全球尺度,而适应资金仅以“多倍增加”的模糊表述悬而未决。资金与目标之间的逻辑链条仍未闭合。
这也正是许多全球南方国家与民间组织批评的核心:COP30在口头上承认适应与损失和损害的紧迫性,却未提供足以应对现实风险的制度设计。
公正转型:大会亮点
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概念,指在社会向低碳和可持续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公平、包容且负责任地参与其中。
作为本届亮点成果之一,COP30宣布通过“公正转型工作方案”(Just Transition Work Programme),明确将就业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稳定纳入气候治理核心议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制度性保障框架。这不仅回应了“转型成本由谁承担”的长期争议,也试图为气候行动构建更稳固的社会与政治基础。
该机制将围绕国际合作、技术援助、能力建设与知识共享展开,旨在帮助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式推进脱碳与经济社会转型。 这为COP27建立的《公正转型工作计划》提供了实质性支撑,使其从讨论性议程升级为联合国气候框架下拥有常设安排的机制性平台。
森林议题:不如预期
森林议题也是COP30的突破点之一。
大会宣布成立“热带森林永续基金”(TFFF),拟通过债券方式筹集1250亿美元,其中包括由公共资金提供的250亿美元担保,以吸引私人资本支持森林保护。各国总计承诺约95亿美元森林保护资金,其中近70亿美元流向巴西。
据悉,该基金最终筹集66亿美元,主要来源于欧盟、北欧国家与印尼。包括中国在内的53个国家为TFFF提供了资金或某种形式的政治支持,其中34个为热带森林国家,覆盖全球90%的森林面积。此外,法国与欧盟承诺向第二大热带雨林刚果盆地提供25亿美元资金支持。
此前,环保组织普遍期待本次大会能提出明确的避免毁林与森林退化路线图、行动方案与时间表。与之相比,COP30并未在“避免毁林”议题上提出更具雄心的目标与方案,仅重申了2030年前终止毁林与森林退化的既有用语。
贸易议题:正式亮相
贸易议题是本次大会的“暗线热点”,特别集中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与森林砍伐相关进口法规等“单边贸易措施”上。发展中国家普遍担忧此类政策将加剧全球经济去碳化进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最终,谈判各方达成关键共识:未来将在UNFCCC附属机构框架下,就“气候相关单边措施”开展三轮结构化对话,重点讨论如何通过国际合作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合规成本,避免政策叠加导致重复监管或贸易扭曲,并计划于2028年召开高级别会议对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这是贸易议题首次被纳入成果文件。协议文本强调,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采取气候应对措施时,任何国家不得以单边行动制造不合理的贸易歧视或变相贸易壁垒。此外,协议提出引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中心、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多边国际贸易组织参与协调与对话机制。然而,相关条文对CBAM等具体措施的实际影响仍有待观察。
可以看出,真正的经贸议题正逐步融入气候政治,多边气候机制开始将单边措施视为需“在体系内回应”的议题,而非体系外的既定现实。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将有更聚焦的正式渠道表达关切、提出调整要求,而非被动接受其他平台已形成的贸易规则。
未来,将真实经济议题纳入气候谈判并切实推动气候进程,或将成为COP的核心课题。
国际碳市场
COP30主席国对国际碳市场议题高度重视。若要寻找本次大会最具结构意义的成果,全球碳市场无疑是核心所在,尤其是围绕《巴黎协定》第6条机制的推进。
会议期间,各国代表围绕旧有CER碳信用能否过渡至《巴黎协定》体系、如何保障碳清除信用(ITMO)质量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不少国家主张弱化对永久性、基准线与碳泄漏等关键指标的考量,以通过更多方法学与自愿减排项目。
最终,巴西牵头成立“合规碳市场开放联盟”(Open Coalition on 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成员包括欧盟、中国、英国、加拿大、智利、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与经济体。该联盟明确致力于推进国家碳市场互操作性、统一高诚信碳信用标准、强化MRV规则协调,并加速与第6条国际减排转移机制的对接。
其他成果
COP30成功通过新的《性别行动计划》(GAP),进一步强化女性、原住民与弱势群体在气候治理中的参与权和影响力,将社会议题更深地嵌入气候政策,为未来十年推动性别响应型气候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大会还通过了三项共识性文件决议,为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指引:
《气候变化信息诚信宣言》,旨在提升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在全球气候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该宣言对建立多元化、有韧性的媒体生态,确保公众获取基于证据的易懂信息至关重要。
《城市化与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摘要》: 首次明确将城市与地方层面确立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力量,为全球城市绿色转型提供指导框架。
《全球绿色工业化贝伦宣言》: 推动全球工业生产与能源消耗向低碳、智能化方向转型,鼓励各国发展绿色制造与产业升级。
此外,作为全球第七大煤电国家的韩国在大会期间加入了“助力淘汰煤炭联盟”( 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 ),首次官方承诺“停止新建未经减排的煤电项目”,计划在2040年前关停40座现役煤电厂,其余22座的退煤时间表将于2026年确定,此举被评价为意义重大。
结语
COP30的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治理仍深受“否认、分裂、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多重困扰。其中,美国缺席不仅在在资金承诺、政治协调与国际规则谈判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其长期缺位的可能性更为全球气候治理前景蒙上阴影。
虽然COP30在多个核心议题上未能实现全面突破——在气候融资方面,适应资金虽有增加,但仍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每年3000亿美元的实际需求;在温控目标上,各国国家自主贡献仍不足以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当前政策轨迹指向2.6–2.8℃的升温幅度;非洲国家的核心诉求未获充分回应,发达国家仍未承诺强制性技术共享机制,非洲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仍将严重依赖进口——但各方并未就此停步。巴西总统卢拉在会议闭幕后明确表示,将在未来一年内推动出台两项关键路线图:其一是保护森林、应对毁林;其二是实现公平转型、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不过,尽管最终协议“远未达到科学要求”,但在多边外交频频受挫的当下,各国仍能展现携手前行的姿态,已属不易。
闭幕式上,主席团宣布COP31将于2026年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办,由土耳其负责会务、澳大利亚担任谈判主席。这种主办地与主席国分离的安排在COP史上尚属首次。COP30未竟的关键议题将在明年的会议中继续博弈,各国能否兑现承诺并推动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将成为重要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COP32将于2026年在埃塞俄比亚举行,这将是气候大会首次由最不发达国家担任正式主办方。国际社会普遍视其为一次对全球气候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纠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