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深度解读 | “十五五”规划建议里绿色转型的变与不变

深度解读 | “十五五”规划建议里绿色转型的变与不变

时间: 2025-11-05 来源: 能碳视界 作者: 打印 字体



*本文整理于网络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冲刺五年”,也是衔接“十四五”成果、夯实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的关键阶段。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与战略部署,为乘势而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擘画宏伟蓝图、指明前进方向。


《建议》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确认这是一场全局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并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时代内涵与清晰的实施路径。绿色低碳已不再是“附加题”,而是贯穿高质量发展全程的“必答题”。


绿色转型在“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定位


“十四五”期间,中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实现翻番,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新型储能等位居世界第一。


展望“十五五”,《建议》作为引领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为七大主要目标之一,并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指标:


时间节点上,确保“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成为核心目标,为“十五五”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明确政策指引,也为全经济领域减碳攻坚提供政策遵循;


体系构建上,初步建成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该体系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核心架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需统筹减污与生态维稳两大主线;


生产与生活方式上,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意味着绿色转型需在生产端与消费端协同发力。


从任务排序来看,《建议》列出12项重点任务,包括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国防建设。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将“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至首位,“科技创新”调整为第二位;“对外开放”从第九位大幅提前至第五位,凸显其在当前国际背景下的战略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亦有所提前,从第十位升至第九位;相应地,“绿色发展”从第八位调整至第十位。


“十五五” 绿色转型路径


我国绿色发展政策自“十二五”至“十四五”持续完善、深化与细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递进特征。“十五五”将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关键攻坚期。


《建议》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绿色发展领域的核心路径,明确以绿色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核心牵引,通过四大关键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可以看出,《建议》将“双碳”目标从单一的环境治理要求,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性变革推动经济结构、能源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全方位重构,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明确方向。


路径一: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


为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十五五”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建议》围绕“环保为民”核心理念,在污染防治方面强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为全面推进污染防治的重要战役将在“十五五”期间持续深化。同时,固废与新污染物治理成为重点方向。


在生态系统优化方面,《建议》提出在产业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双重带动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体现了“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转型思路。


路径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承担着提供基础支撑的关键使命。此前,二十大报告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相关表述都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而《建议》删除“规划”二字,标志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在供给侧,《建议》部署多项举措,提出提出“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


在系统侧,《建议》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其中,“新型储能”首次在《建议》提出,意味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向“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化方向转型。同时,《建议》还强调了“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对电网的重视程度亦被提升至新高度。


在制度侧,《建议》为能源转型提供制度保障,提出“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路径三: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十五五”时期不仅是全面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冲刺期。《建议》从总量控制、管理体系与市场建设多维度推进碳达峰工作。


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建议》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石油消费达峰,从源头控制碳排放规模。 ”我国碳管控从“能耗双控”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标志着我国绿色发展进入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制度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建议》提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落地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同时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推动低碳场景落地。”这一制度变革呼应《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将深刻影响从地方政府到行业企业、从项目立项到产品生产的各项评价指标。

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控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全国6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通过多层次激励约束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效减排技术与绿色项目,以更低边际成本实现碳达峰。


路径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转型的根本在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建议》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旨在通过制度建设与目标引导,在“十五五”期间推动全社会资源减量化、循环化,构建覆盖生产与生活的高效资源循环体系。


《建议》还明确“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协同发力,推动绿色转型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营造“人人可为、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从100个零碳园区建设愿景到到11万亿元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翻番,这些“十五五”目标背后不仅是巨大的市场空间,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绿色转型不再是与经济增长对立的环保任务,而是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这场深刻变革不仅将重塑中国的发展模式,还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注入绿色动能


返回列表

下一篇: 招中标周报 | 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10.25-10.31)

©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