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园区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这些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和园区在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格局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快城市和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条件。
我国各地区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各异,导致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城市和园区层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不仅能有效激发城市和园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还能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开展深入探索,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典型实践,为全国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能碳视界特此整理了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山、萍乡3个地区出台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中值得关注的重点内容:
零碳园区
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25年,新增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家、低零碳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到2030年,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低零碳工厂5家、绿色供应链企业4家。
强化先行示范引领,推动先进龙头企业开展零碳化示范,积极创建“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
开展绿色金融试点,与银行共建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创新“碳债券”“园区贷”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循环化改造、零碳工厂建设。
乐山: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5%,创建1个近零碳园区。到2030年,累计创建2个零碳/近零碳园区,2个零碳景区,1个低碳旅游港区。
萍乡:以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为基础,持续提升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探索创建一批零碳工厂。
实施一批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鼓励湘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上栗返乡创业基地等近零碳园区建设,探索萍乡经开区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
引导用户侧储能灵活发展,探索“零碳园区+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节能
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节能技术的全面推广与深度应用,打造绿色、低碳、高效的产业园区典范。
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内领先的高效节能设备,实现生产设备的能效飞跃,支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等高耗能行业实施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和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加快淘汰更新高耗能落后的生产设备。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加强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实施重点产品设备更新换代和改造升级,新建项目主要用能设备要达到二级能效及以上水平,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优先选用先进水平能效产品设备,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大力推动公共建筑变压器、空调、风机、水泵、电梯、照明灯具等通用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
全面推广节能技术,鼓励支持区内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
以现有基础设施节能低碳改造为核心,重点推进莆田高新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莆田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泵站)及管网改造提升工程等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排污基础设施水平。
鼓励企业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减排指标和污染物排放下降指标要求,应用技术性节能减排措施,逐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乐山: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企业加大对余热余压余能循环梯级利用技术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开展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实施低碳化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示范。
推广原料干法制粉、低温快烧、节能窑炉及高效烧成、低能及余热的高效利用等绿色低碳建筑陶瓷制造技术。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推广就地热再生、排水路面等养护新技术,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以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到203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采用节能环保低碳材料和工艺。大力推进公路隧道等场所采用节能灯具,推广应用通风照明智能控制技术。
萍乡:以湘东区、上栗县、萍乡经开区、安源工业园等省级碳达峰试点为重点,实施区域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重点,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拓源实业、百斯特电瓷等一批节能改造项目。
加强建筑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在条件较好的机关单位、社区、小镇、商业区,引导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和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建设。
严格落实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标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推广“物联网+节能降碳”模式,开展智慧照明、暖通变频、节能控制改造,重点实施萍乡经开区经贸大厦节能改造项目。在机关单位和重点用能企业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建筑能耗碳排放在线监测。开展农村公益性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作。到2030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
一体化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重点发展燃煤电厂和大中型工业装置脱硫、脱硝、除尘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装置。
综合能源服务
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集中式+分布式”多场景覆盖为基础,以“风光储”多能互补为方向,构建可再生能源稳步有序替代传统能源的系统化实施体系。创新多能协同替代模式,在兴化湾南岸产业园打造“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推动光伏企业与风电、储能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开发“光伏+液流电池储调”等集成系统。健全市场驱动替代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全额就近消纳”优先机制,试点“光伏+智慧能源”虚拟电厂模式,利用AI调度算法聚合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等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经济性。
依托福建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政策及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万兆光网试点优势,构建“光-储”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系统,规划建设2座动态储能电站(50-100MW/200-400MWh,储能成本1300元/千瓦时),充分发挥福建省储能产业的优势,引进福建省储能电池龙头企业,通过增量配网与多能互补技术优化工业园区用能成本;基于智能调度平台聚合光伏、储能及负荷资源,参与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稳定性与绿电消纳率,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示范项目,形成“政策赋能-技术协同-市场闭环”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模式。
积极探索“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型能源管理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消纳与优化配置。
乐山:创新发展新能源,支持市中区试点探索“分布式能源”模式,积极开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依据电源点、用户侧和电网侧合理布局新型储能设施。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发展,高效集成和管理可再生能源,促进多元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融合发展。支持建设微电网、智能电网,推动“5G+数字电网”建设,实现清洁能源的科学调配和智能化运用。到2025年,全市培育综合能源站、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模式新业态2个;到2030年,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不低于5个。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开展公共机构碳排放核查。
萍乡:探索新型增量配电网、智能微电网等区域电网系统建设路径,支持产业园区通过绿电直供、“网对网”绿电直购、绿电绿证消费认定等方式,提升园区新能源消纳比例。研究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协同推进原燃料低碳转型。探索以微电网、分布式、多能互补为特点的新型园区供能模式。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探索构建区域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等创新电力模式,形成“源网荷储”提供顶层设计、微电网实现物理支撑、虚拟电厂挖掘市场价值的“三位一体”新型电力系统架构。
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依托的电、热、冷、气综合供能系统,提高建筑用能柔性。在建筑领域因地制宜推行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能源供应。鼓励使用电力驱动热泵分散采暖,推广生活热水、炊事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到2030年,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65%。
以公共机构为试点创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加大招引和培育力度,研究组建本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团队,强化技术应用,优化合作机制,逐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至工业领域。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开展全域节能降耗示范,以新能源布局、电能终端替代、建筑节能改造、设备更新为抓手,组织“节能降耗进万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