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污染防治资金405亿元,同比增长19%。其逐年增加意味着治污攻坚具备更有力的资金保障,在环保加严下,本应催生一个环境大市场、大产业,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环保行业遭遇发展寒冬。
资本遇冷,环保企业融资紧缩,成本急升,遭遇了股债双杀,不少民营上市环保企业遭遇资金危机,高增长业绩不再。据统计,A股环保板块总市值缩水大约45%,截至4月16日,在已发布年报或业绩快报的环保企业中,近半企业净利下滑或亏损,昔日明星环保企业风光难续。
原本到来的春天迟迟不至,环保行业为何反而进入了寒冬?
市场
从事垃圾发电的盛运环保,累计逾期债务超过36亿元;主营生物质发电的凯迪生态,逾期债务达100多亿元;煤炭清洁利用为主的神雾集团年利润预亏14.9亿元左右……这些资本市场上曾经的明星,到期无法清偿债务,陷入危机。
不可否认,2018年的“冬天”让环保行业备感寒冷。但在国家大力支持、需求长期旺盛的背景下,环保行业怎就冷了下来?既有客观环境影响,也有来自行业自身的原因。
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看来,折戟首先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从细分领域看,我们发现大气治理、水治理等板块业绩波动较大,监测、危废等走势则相对平稳,后两者正是国家目前重点支持的方向。以大气治理为例,火电厂脱硫脱硝改造等业务曾支撑了大量环保项目,治理企业因此受益。随着改造完成越多,剩余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少,现阶段治理重点虽已转向挥发性有机物,但其体量和规模远小于脱硫脱硝。换句话说,投资机会本身就在缩减。”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一半行业利润是来自高资本、高投入的工程类项目,“但这些项目主要以施工为主,运营属性相对较弱,并非长期而稳定的收入。相比之下,运营才是构建持续稳定竞争力之锚。”
PPP
在目前金融降杠杆稳杠杆的政策环境下,许多环保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中标“大户” 都陷入了财务困境。
所谓的PPP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和企业合作,企业和政府共同拿出项目投资额的10%左右作为资本金,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一般来说资本金中企业出资90%。项目公司成立之后,以第三方的名义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剩下80%的投资。这样一来,政府在项目建设期内,出资非常少,项目建成之后,银行的贷款由政府方分十几年的期限还清,这波操作之后,政府项目做成了,还把债务压力分摊到了十几年,完美解决了问题。
因此在17年左右,大量环保企业的PPP项目额迅猛增长,到了千亿级别,面对手上这么大量的项目量,企业很快就发现资金不够,因此纷纷把苗头指向资本市场,借钱做项目。
然而好景不长,一方面,2018年下半年环保行业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融资渠道全面萎缩,金融机构对于PPP项目贷款融资谨慎评估,政府付费类、可行性缺口补助等PPP项目融资难度加大,贷款规模下降成本飙升,PPP项目融资成本激涨至五年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30%左右,许多进入建设期和运营期的项目呈现难以为继的态势。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环保企业应收账款畸高不下。财政部规定每一年度用于支付和补贴全部PPP项目的支出不能超出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的10%,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环境基础设施运营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者相应预算额度严重不足,且又没有明确稳定的付费资金来源,导致污水垃圾处理服务费用无法及时足额支付,实质上这已经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认为,环境服务要有一个定价机制,仅靠地方财政是不行的。“很多企业在搞河道治理,谁来付费?政府有钱吗?没钱为何一下投上百亿项目,将来谁付费?要么征税、要么定价,所以模式必须改革。否则,环保企业PPP搞的越多,将来越麻烦。借银行的钱最终还是要还的。”
政策
环境商会认为,目前仍存在市场化政策实施相对滞后,环境服务价格体系不完善,垃圾、飞灰、污泥处理服务收费不合理等问题。
比如,随着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垃圾预处理、给料、分选和焚烧技术装备进步,多数企业每吨垃圾发电量都远超过现行执行标准280千瓦时,但超过部分不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0.65元每千瓦时。
反观近年来的环保政策,赵笠钧认为,我国环境治理对于行政手段依赖度过高,缺少市场化经济手段的调节。相关经济政策依然不足;约束性处罚政策多,正向激励性政策少。
此外,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对行业深入市场化改革有所影响。比如,在税收方面,2015年增值税新政实行后,环保行业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累计约占污水、垃圾、危废处理费收入的4%~7%,造成利润率本就不高的环保企业盈利大幅下降;环保行业细分程度高,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技术产品目录等没有及时更新,新型创新性环保技术产品无法获得支持。
“近几年环境监管加强,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增大,应该带来大市场大格局,但目前产业的投资和市场规模还没有完全显现。”骆建华认为,去年行业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拐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建立新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低就无法激发市场活力,因此要加快市场化改革。
另外,环境治理行政化也是从业人员关注的重点。环境商会认为,我国环境治理对于行政手段依赖度过高,缺少市场化经济手段的调节。环境监管的实施和执行效果一般滞后于市场发展步调,且政策红利的延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缺少良性动态的市场化长效作用机制。
融资
在金融方面,环保行业融资渠道有所萎缩,表现突出的是民营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行系统后续信贷评估更加慎重,使行业融资成本大幅升高,信贷额度锐减。
不过,融资贵,至少“有价有市”;融资难,却是“有价无市”。去年以来,在金融去杠杆、经济调速换挡大背景下,个别民营环保企业债务违约后,金融机构对整个环保行业持更为谨慎的态度,融资难成为了整个环保行业发展的“拦路虎”。
事实上,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是中小环保企业资金需求多依赖于银行,加上中小环保企业贷款经营成本高,银行承担风险较大。二是不良贷款的税前核销政策比较严格,加之严格的经营问责和绩效考核,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评价压力,银行积极性不够。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是多数环保企业规模偏小,多为轻资产类企业,较难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信用状况较难实现客观评判。三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业绩不够稳定,发展前景较难评估。四是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企业长期资金贷款需求。
除客观因素,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主任马俊认为,其中也有行业自身局限。“我国金融机构的平均贷款期限约为两年,但环保项目动辄10年、15年周期。短期内不断再融资或把短期贷款做长线投资,环保企业风险陡增。”
环保产业的变化是一个新的起点,前几年相关的游戏规则失效后,环保行业需要重新制定一个游戏规则和玩法,等待春天的到来。
本文综合自中国环境报、中国能源报、经济观察网、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阿C啊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