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十年耕耘:公共建筑节能的酸甜苦辣

十年耕耘:公共建筑节能的酸甜苦辣

时间: 2019-06-19 来源: 绿青网 作者: 刘畅 打印 字体

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比如在相关区域增加人感或光感设备,当区域无人、使用或照度要求较低时,自动关闭或调暗相应的照明系统。如果再细致一点,把卤素灯、荧光灯、白炽灯等传统光源更改为LED灯源,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照明能耗。


一座公共建筑,面积动辄几千上万平方米,每天消耗着大量能源。如果对整座建筑内的耗能设施进行综合改造,节能减排的效果将十分明显。这些技术并不是非常高端,只是改造项目体量庞大而琐碎,需要精心策划。专门从事节能改造的企业应运而生。


时下,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共建筑节能相关产业也顺着这股东风一路蓬勃发展,这其中,有突破,也有困局。酸甜苦辣,个中滋味,难以分说。


01.jpg


时势所致,人心所向


建筑耗能、工业耗能、交通耗能是我国终端用能的三个“耗能大户”,也是最大的节能“潜力股”。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建筑第一大国、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降低全社会实体经济用能成本、缓解能源需求过快增长压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建筑面积增速明显加快,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住建部的公开信息就披露: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的面积虽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能耗却占城镇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年耗电量约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22%,每平方米年耗电量是普通民居的10~20倍。至2015年底,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27.45%,而我国目前建筑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如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因此,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必要性凸显。


2005年的时候,一组调查数字曾经频繁见诸报端: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次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便公布了一份《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这是有关政府部门首次明确出台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问题的政策通知。


200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由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都明确了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法定义务,对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07年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公共建筑节能建设和改造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工作方案。


对于新建公共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5年批准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定,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要同步勘察、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在各级政府单位,国务院规定并实施了节能减排工作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完成或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都将作为政府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为53.73%、54.77%和56.10%,平均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新建建筑规模仍将持续大幅增加。而城镇建筑中节能建筑的比重不到30%,仍有70%需要改造;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约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50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


02.jpg


你所不知道的公共建筑节能


据清华大学林波荣教授介绍,不管是北京,还是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公共建筑的能耗节约都受到重点关注,“一般的高档酒店、商场,每平方米能耗折算下来,用电量大约在150到300度,范围分布广、差别大,这就表明节能潜力很大。”


预计到2020年,国内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将达2300亿元,不包含北方采暖节能改造在内的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


不过,对于节能改造企业来说,市场潜力巨大并不意味着公共建筑节能会是一个暴利行业。


除了利润空间之外,一些怪现象也在这行业里频繁发生。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根据每年撰写白皮书期间在各地的考察,江亿发现,有些地方为了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光伏、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技术措施的财政补贴,即使并非节能需要,也要强行采用这些技术。还有的地方,在新建的大型公建建筑方案还没出来之前,就要求做节能篇,结果提出了一大堆不切合实际的节能方案。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完成四万余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但其监测数据却依然以神秘的姿态示人。不久前,曾有一家媒体试图通过各地住建部门查询公示情况,除了“涉密”、“不予公开”、不作回复之外,他们只得到了114栋大型公共建筑的耗能数据。


“学者拿不到数据,不仅很多研究难以开展,还使得市场上更具分析能力和解决办法的企业无法参与进来。”在环保NGO工作的建筑节能研究者潘支明表示,“更重要的是,无法起到通过数据公开倒逼大型公建节能减排的作用。”


此外,节能公司规模小资金压力大、社会节能观念落后、缺少统一的节能评价标准体系、市场竞争无序等因素,也从侧面制约了行业快速发展。


本文综合自中国制冷网、中国经济周刊、中国青年报、制冷快报、中国能源报等内容



返回列表

上一篇: 氢“火”了!20天内3次爆炸,氢能安全性到底如何?

下一篇: 日本vs韩国!G20前后,日韩两国的氢能版图争夺战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