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焰火闪耀的波斯湾,也算星辰大海——“一带一路”上的双碳机遇

焰火闪耀的波斯湾,也算星辰大海——“一带一路”上的双碳机遇

时间: 2022-12-23 来源: EESIA咨询研究部 作者: 打印 字体


作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性盛会,2022年12月,世界杯赛事如火如荼的展开,将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中东世界。在“中国基建和小商品占领卡塔尔”刷足存在感的同时,中国在调整疫情政策的当口,高端策划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响——中国开放战略指向沙特、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土豪团”,是否能共创新兴市场?其中“双碳”事业与“流油”世界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EESIA咨询研究尝试为大家分析解读沙特“一带一路”上的“双碳”机遇:


一、中东能源发家史



从历史上看,阿拉伯半岛的豪横日子就是能源转型的发家史:自1908年伊朗发现了马斯喀特苏莱曼油田,成为中东第一个石油生产国、到30年代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相继发现石油以来,距今刚过百年。凭借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众土地贫瘠的沙漠之国在能源革命的加持下,相继发展成为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新兴国家,大大降低了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排行榜的丰富程度。


其中,本次峰会的主角沙特阿拉伯是西亚北非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975亿桶,约占全球总量的17.2%,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委内瑞拉);天然气储量6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量的3.2%,居世界第8位。沙特的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沙特东北地区的九个油田,其中位于沙特东部的加瓦尔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位于波斯湾的萨法尼亚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自1990年中阿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1年起,沙特一直是我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我国也在2013年正式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沙双边贸易额87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中国从沙特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原油、石化产品等,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中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7376万吨。而中国出口沙特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钢材、服装和承包工程,2020年中资企业在沙特新签包工程合同额76.8亿美元,居阿拉伯地区首位。


二、沙特低碳转型战略


虽然作为“水比油贵”的主要产油国,沙特给人留下了“大排量私人飞机”“马路装空调”“从来不熄火关灯”等等与“双碳”理念背道而驰、能耗无度的荒唐印象。但事实上,沙特国家层面谋求低碳转型的步伐比世人想象要大得多:为摆脱对石油产业的过度依赖,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沙特政府提出“2030愿景”,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矿业、电力工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海水淡化等非石油产业。



在电力方面,沙特积极参与海合会六国电网互联互通项目。沙特与阿联酋和埃及都实现了电网互联,由于用电高峰时段不同,错峰用电可使双方节省更多的发电成本。沙特拥有连接亚非两大洲的独特战略地位和强大的电力基础设施,正努力打造中东地区最先进的输变电网络,力争成为区域电力互联枢纽。


在清洁能源方面,沙特拟投资500亿美元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逐步替代传统原油发电模式,并计划到2030年有50%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沙特2030年可再生能源规划》中提到,届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8.7吉瓦,其中包括光伏装机容量40吉瓦、风电装机容量16吉瓦、光热发电装机2.7吉瓦。此外,沙特拟耗资1000亿美元新建16座核反应堆,总发电量可达22吉瓦时/年。


在减排方面,沙特推出了“碳循环经济”计划,提出加强碳捕获、储存、封存和利用项目的能力,并公布了“绿色沙特倡议”行动路线图:到2030年实现每年减少2.78亿吨碳排放,到206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三、中沙能源合作愿景


沙特的发展愿景和中国的“双碳”发展路线不谋而合,根据公开数据,此前,除了石化项目,中国与沙特早已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展开合作:世界上第一个融合光伏、储能、电网等多能源互补的大型商业化公用设施项目——沙特红海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中国首个进入沙特电力市场的变电站EPC项目——沙特奥莱祖380kv等级变电站EPC合同;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沙特Ajlan &Brothers集团在沙特共建太阳能产业链,远期规划1吉瓦碲化镉生产线和500吨太阳能玻璃生产线,并考虑在沙特建研发中心;中国核建和沙特能源城签订了《沙特高温气冷堆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广核能源国际和沙特AlJomaih集团将在阿拉伯波斯湾区域、孟加拉、阿塞拜疆和亚洲其他区域共同发展多个太阳能、风力、燃气和热力发电项目,累计签约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



此次峰会则进一步加深了和海合会国家的绿色市场深度合作绑定,在本次重磅发布的《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提出:“应加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下的国际努力。支持沙特“绿色中东”倡议、中国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倡议等旨在实现绿色发展的各项倡议。


强调国际社会不应排除主力能源或忽视对其投资,给能源市场带来挑战,特别是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公正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与能源安全、能源供应密切相关,应采取“平衡路线”政策,通过利用各类能源来源,实施碳中和与构建可持续社会为目标的碳循环经济方案,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在会谈中,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未来3到5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在以下重点合作领域作出努力:


第一,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持续大量进口原油,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上游开发、工程服务、储运炼化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强氢能、储能、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和新能源设备本地化生产合作。设立中海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共建中海核安保示范中心,为海合会国家培养300名和平利用核能与核技术人才。


第二,推动金融投资合作新进展。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开展金融监管合作,便利海合会国家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同海方成立共同投资联合会,支持双方主权财富基金以多种方式开展合作。研究举办中海产业和投资合作论坛。加强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领域投资合作,建立双边投资和经济合作工作机制。开展本币互换合作,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


四、构建未来世界低碳之路


大宗贸易承诺和人民币结算业务对当前美元主导的能源市场无异于平地起惊雷,尤其对深受俄乌战争影响的西方能源市场造成大幅波动。多国大跌眼镜,一时接受不了中阿贸易和能源合作跨过官宣直接蜜月。


但是,从前期政策看来,谋划布局早已深度展开,并非无迹可寻:中沙双方于2016年签署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两国在经贸、产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也有望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



在经历2010年关于建立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天津宣言》、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2014年至2024年发展规划》以及2018年签署的《北京宣言》《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后,中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专题布局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方案”: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扩大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五、下阶段“一带一路”双碳发展脉络


为帮助企业提前融合“双碳要求”,布局一带一路投资和能源基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3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发改开放〔2022〕408号)中,亦对下一步国际重点合作方向和企业工作要点做出详细部署:


(1)加强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引导企业推广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标准和最佳实践,在设计阶段合理选址选线,降低对各类保护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的影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建设期和运行期实施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在建设境外基础设施过程中采用节能节水标准,减少材料、能源和水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废弃物处理。


(2)加强绿色能源合作。


深化绿色清洁能源合作,推动能源国际合作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鼓励太阳能发电、风电等企业“走出去”,推动建成一批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深化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合作,重点围绕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核电、智能电网、氢能、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培训。


(3)加强绿色交通合作。


加强绿色交通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推动国际海运和国际航空低碳发展。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等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推广智能交通中国方案。鼓励企业参与境外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项目,巩固稳定提升中欧班列良好发展态势,发展多式联运和绿色物流。


(4)加强绿色产业合作。


鼓励企业开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投资合作,推动“走出去”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企业赴境外设立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绿色产业投资合作。



(5)加强绿色贸易合作。


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


(6)加强绿色金融合作。


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框架下,推广与绿色投融资相关的自愿准则和最佳经验,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用好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撬动民间绿色投资。鼓励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7)加强绿色科技合作。


加强绿色技术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优先采用低碳、节能、节水、环保的材料与技术工艺。发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机制作用,支持在绿色技术领域开展人文交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等合作,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转移专项行动,建设“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储备库,推动绿色科技合作网络与基地建设。


(8)加强绿色标准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标准对接。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行业绿色标准、规范及指南。


(9)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寻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最大公约数”,加强与有关国家对话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继续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和减缓、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提供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援助,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大家惊叹于卡塔尔因赛造城豪横手笔的同时,更应关注到在背后千万中国企业的速度与激情。中东世界延展至一带一路国家作为投资热土,或传统能源依赖、或基建设施贫乏,蕴含着能源转型和能源服务的巨大商机。在中国“双碳战略”开始发挥由突破掣肘转向合作输出的重要历史作用的重要节点,企业应充满信心。毕竟2022年的冬天注定要过去,大幕刚刚拉起,双碳3060,未来可期。


参考资料:


1、《沙特,将和中国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国家》, 南方能源观察


2、《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新华社


3、《继往开来,携手奋进 共同开创中海关系美好未来——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新华社


4、《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务院


5、《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国家发改委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中央企业ESG联盟成立,11家央企成为首批成员单位

下一篇: 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

©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Alliance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 京ICP备18013713号-2 技术支持:北京广元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eesia@eesia.cn